中秋国庆双节将至,各大商家绞尽脑汁推出新奇馅料、比拼创意,民间的“再造月饼”风潮也在社交平台上悄然兴起。新一代消费者们不再执着于馅料本身配资天眼官网,而是拿起传统月饼模具,将汉堡、蛋黄派、豆沙包等各种各样与月饼八竿子打不着的食物硬塞进去,压成那枚圆润、刻花的“月亮形状”,引来八方点赞。其中,以“汉堡压月饼”尤其惟妙惟肖,热爱汉堡而不爱月饼口味的网友将这一话题刷上了热搜。
上述现象并非现在才出现,只不过今年更加明显。近年来每逢中秋季,月饼市场集体“开卷”,从早前的梅菜扣肉、牛蛙、辣条“万物皆可入馅”,到后来“卷”饼皮、“卷”减糖、“卷”派别,商家竭力在馅料、工艺、理念等方面做文章,试图吸引年轻消费者。今年情况的特殊性还在于,年轻人跳出了“如何改进月饼”的思维,直接颠覆了月饼的“本体”,直接用模具将非月饼类食物“盖章认证”为“月饼”。
对于这类做法,社会上出现不少质疑声音。比如月饼爱好者直言“好吃的月饼很多”,质疑这种行为是对传统的“调侃式反抗”。还有人指出,月饼的“甜腻”刻板印象与汉堡的“咸香”属性存在天然冲突,强行融合只会破坏食物本身的美味。这些反对声音背后,折射出不同群体对食物的价值和传统佳节的意义等,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。
其实,创意爆改也是探索,需要得到理解与包容。月饼的圆形造型与刻花纹样本质是象征家庭圆满的集体记忆载体,年轻人通过模具将非传统食物赋予这一符号,既保留了节日的核心仪式感,又跳出了“传统月饼”的刻板框架。比如切片面包包馅后压模烘烤,既保留了传统月饼的“形”与“烘烤气”,又简化了繁琐工序,实现了仪式感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平衡。这种“形变而神不变”的做法,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体现。
但也应当看到,月饼等传统食品的确需要增添创新内容,仅此类简单创新,远远满足不了需求。从古到今,月饼的形态与内涵始终在演变。仅近年来,鲜肉月饼、冰淇淋月饼的爆红也证明,传统食品的创新必须兼顾文化传承与时代需求。期待将来有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月饼涌现,既保留“团圆”的核心寓意,又融入低糖健康、口味多元等现代理念,让传统食品在创新中焕发新生。
创新不能仅局限于月饼、粽子等佳节传统食品,而应扩展到节日活动本身。传统节日的主要意义是传承文化,而活动形式的创新能让这种情感更加具象鲜活。比如,可开展社区月饼DIY大赛、中秋诗词创作会、家庭团圆故事分享会等,让节日活动从“吃”延伸到活动开展等多方面。
这种对节日本身的创新探索,既能增强年轻人的参与感,又能让传统文化在代际互动中获得新的生命力。
文/唐传艳
(北京青年报客户端)
编辑/胡克青
胜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